国家队的“精准灌溉系统”已全面开闸,一场引导资金向新质生产力聚集的金融变革正在加速落地。
8月初,湖北荆州发改委的会议室里,工作人员正连夜梳理最新一批申报项目;千里之外的浙江湖州商务局,数字经济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被标注为重点支持领域。这些场景背后,是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的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”正在快速落地。
该工具由国家开发银行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牵头实施,通过发行金融债募集资金,作为资本金投入重点领域项目,但不超过项目总资本金的50%。
5000亿元的专项额度预计将撬动6万亿至6.5万亿元有效投资,9月底前完成全部基金投放。
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本质上是一套由政府为特定经济领域定制的“精准灌溉系统”。与传统基建贷款不同,该工具通过专项基金或结构化融资,将资金定向输送到促消费、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。
其运作机制具有鲜明特色:采用“名股实债”模式,既解决项目启动时资本金不足的难题,又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。这种设计既保持了政策引导性,又兼顾市场化原则。
在资金规模上,该工具安排了约5000亿元的专项额度。这一数字背后是精准测算——既能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需求,又能通过杠杆效应放大资金效能。
货币政策配套协同推进。为支持该工具实施,抵押补充贷款(PSL)利率已从2.25%下调至2%。资金成本下降进一步提升了工具的可持续性和吸引力。
区别于传统金融工具,该工具建立了严格投向管控机制。严禁资金流入楼堂馆所、形象工程和普通房地产领域,确保资金精准滴灌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环节。
地方政府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反应迅速而热烈。自政策公布以来,安徽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浙江等省份已密集召开政策宣讲会和项目对接会。各地争相将符合条件项目纳入支持范围。
湖北荆州发改委要求“立即谋划新项目并加速在建项目”;浙江湖州商务局则将重点锁定在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新赛道。这些行动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新工具的迫切期待。
国家发改委已在6月底前完成2025年“两重”建设(重大战略、重大工程)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清单下达。截至7月底,首批项目库已基本成型,为后续资金投放奠定基础。
资金投放重点突出八大方向: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、绿色低碳转型、农业农村、交通物流、市政园区和消费基础设施。这些领域体现了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。
重庆创新推出“五个百亿级”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计划。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创设“渝科融”“渝绿融”“渝消融”“渝通融”“渝民融”五项产品,安排1000亿元低成本资金支持科创、绿色、消费、外贸、民营五大重点领域。
陕西设立总规模不低于300亿元的“陕链融”专用额度,专项支持34条省级工业重点产业链、8条现代农业和8条文旅重点产业链。该省2024年已发放超1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光伏、航空、汽车等重点产业链。
广东出台《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实施细则》,三年安排6000亿元贷款额度进行贴息,单个企业年度贴息金额最高2000万元。政策明确要求资金不得用于借新还旧、金融投资等套利操作。
昆山推出“昆科贷”政策升级版,已撬动金融机构放贷49.99亿元,同比增长6%,服务科技型企业997户。该产品重点支持双创人才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、瞪羚及“独角兽”培育企业。
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与多项政策协同发力,形成“组合拳”效应。
在债券市场,中国人民银行在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:“推进债券市场‘科技板’建设和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使用,扩大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”。海南已成功发行全省首单3.5亿元科技创新债券,票面利率低至2.07%。
bwin官网
绿色金融领域迎来重大制度创新。新版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》将于10月1日施行,新增绿色贸易和绿色消费两大板块,形成对“生产—流通—消费”的全链条支持。新目录删除煤炭利用相关内容,为转型金融发展预留空间。
消费领域获得特别支持。财政部拟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,通过直接补贴部分贷款利息降低居民融资成本。这一政策将配合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,重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。
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。中信银行在雄安新区落地全国首笔“数币政采e贷”,基于区块链安全性和数字人民币可染色性,实现政府采购场景下的全流程线上化放款。这一创新为小微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。
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备受期待。专家测算,5000亿元资金预计将撬动6万亿至6.5万亿元有效投资,有望将基建投资增速支撑至6%水平。这种杠杆效应源于政策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的乘数作用。
金融机构服务模式面临重构。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专家张芳指出,金融机构需从单一绿色信贷产品模式,转向“全业务条线、多维度协同模式”。同时加强产业分析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,应对新兴领域挑战。
区域经济格局有望重塑。随着资金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倾斜,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经济圈等战略区域可能率先形成创新产业集群。这种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区域竞争优势。
技术识别难度突出。新版绿色金融目录涉及的氢能、储能、碳捕集等绿色技术专业性强,存在“成本高、产业链不完善、市场不确定性大”等问题。金融机构准确识别项目和管理风险的难度增加。
“洗绿”风险值得警惕。随着资金大规模涌入绿色和创新领域,需防范部分企业通过包装项目获取政策红利。专家建议严格执行绿色金融统计标准,规范内部业务流程,加强量化信息披露。
产能过剩行业治理需协同推进。工信部正修订《价格法》打击低价倾销,重点治理光伏、新能源车等行业产能过剩。新型金融工具需与产业政策协调,避免资金流入过剩领域。
项目筛选机制待优化。为应对挑战,多地建立了动态企业名单库。重庆依托“长江渝融通”大数据系统,已累计推送高新技术、“专精特新”等领域企业7.5万余户。陕西采用开放式名单制管理,三级产业主管部门联合确定重点产业链企业名单。
在昆山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车间里,新购置的自动化设备正在调试运行。企业负责人指着崭新的生产线万元资金,让我们实现了厂房购置和设备升级的双重突破。” 这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企业,曾因“轻资产”特性在传统融资渠道屡屡碰壁。
随着9月底基金投放截止日期临近,国家开发银行的项目评审室内,工作人员正加班加点评估最后一批申报方案。一位资深评审专家指着墙上的八大投向示意图表示:“资金投放只是起点,真正的考验在于项目能否产生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。”
当5000亿政策性资金全部落地,撬动的6万亿投资将重塑中国产业版图。这场始于金融工具创新的变革,正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