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,要打造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,支持各级各类开发区、高新区提级赋能。创新空间如科学城、智慧城,作为承载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空间载体,兼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,是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跃升的重要空间载体。在构建创新空间发展的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过程中,需要充分认识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差异,以“有为政府”助力“有效市场”作用发挥。一方面,要加强多层级政府政策协同,形成上下衔接、协同推进的治理模式;另一方面,通过创新联合体,促进多元创新主体协作,进一步释放创新集群效bwin官网应。不断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,培育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,这既依赖于市场这只“无形的手”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,也离不开政府这只“有形的手”在重大科技创新攻关中的引导与推动。应充分认识市场主体在创新中的主导地位,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、完善市场机制运行中的积极作用。
市场主体是创新的主力军,承担着知识生产的主要职能,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贡献者。其研发投入是区域创新进步的重要支撑,其中创新企业的空间聚集又进一步强化创新势能。而集群通过知识溢出、信息网络构建、创新精神激发等机制发挥“集聚效应”,持续催化创新活动。
政府在创新空间中的作用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局限性。受技术生命周期规律、资本与市场逐利属性影响,一些市场主体在研发前期投入或许过于保守,导致创新供给不足。为此,政府需通过财政投入、税收优惠、金融工具等政策手段,重点支持创新人才培养、科研基建和公共品供给,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激励力度,弥补市场失灵,促进知识外部性扩散,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与帕累托改进。同时,政府干预需权衡成本与收益——因信息不对称,不当干预可能扭曲市场,需通过成本—收益边际分析,综合评估干预的创新成本与收益。
基于对创新空间中政府与市场角色的认知,需以有为政府促进有效市场。通过提升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的精准性、有效性,充分激发市场调节与企业创新活力,强化政企协同,共同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政府在创新空间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制度创新,以创新的政策与制度营造有助于创新发生的生态环境。地方政府需要整合多层次主体的力量,促进多尺度创新协同,同向发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。
创新空间是一个多层级主体共同作用下的产物,不同层级政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。不同层级政府在不同位置参与创新空间治理过程中,存在不同的战略考量,且不同创新空间之间也面临着创新竞合。因此,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各层级之间的政策差异是重要课题。
政策协同需要统筹目标、结构、过程、跨域等多维度,促进创新空间不同层级政府同向发力。一是政策目标协同,地方的创新政策要与国家的空间创新战略相协调,不同层级政府出台的政策目标也应具有一致性。二是政策结构协同,创新空间的建设过程中不同层级、部门政府所使用的政策工具不同,需要协调诸如土地、税收、补贴、行政改革等不同政策工具组合,使彼此衔接配合,形成合力促进创新空间发展。三是政策过程协同,在区域性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联合不同主体集体行动,通过共识决策促成决策达成,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统筹不同层级、部门力量促进政策落地见效。四是不同创新空间应加强交流互鉴,可以设置联席会议机制,按照“柔性协商、刚性推动”的原则,共同编制跨区域创新战略,明确各自主攻方向防止内卷化竞争,实现有效竞合。
为更好发挥创新空间作用,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,需要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、激发创新集群作用,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,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。
集群效应体现在:通过创新网络促进信息交互以降低创新交易成本,以及通过共享公共基础设施、产业链空间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。集群主体之间需持续开展信息交互与合作行动,方能充分发挥集群效应。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。
其一,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。连接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、大学等创新主体与金融机构,形成多种类型、多行业的创新联合体,以关键性、引领性、颠覆性、现代工程技术为突破口,推动创新要素跨界整合,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。
其二,促进创新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创新。进一步深化改革,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,降低创新集群协作的交易成本。促进经济体制改革、科技体制改革,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制度,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促进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。
其三,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布局建设未来产业,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,推动短板产业补链、优势产业延链、传统产业升链、新兴产业建链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。积极探索共建“颠覆性技术应用场景带”,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广阔应用场景,助力新技术、新产品更快实现商业化、产业化,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和新动能培育提供持续动力。
【作者李萌系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、博士;黄丽华系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、教授;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青年项目“创新增长极能级提升动力机制、实现路径与优化策略——基于广东省实践的分析”(GD24YGL13)研究成果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