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win官网入口

瞭望 零基预算改革:把财政资金用在“刀刃”上
发布时间:2025-08-26
 bwin官网何为零基预算?简单来说,可理解为从“零”开始编制预算,是指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,而结合当年实际需求和财力状况,对各项支出逐项审核后,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  安徽通过向内挖潜,打破固有格局,既革新财政预算管理,提高资金效率,又强化跨部门协同,提高行政效率,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“向财政资金要效益,向政府治理要效能,是零基预算改革的核心价值

  bwin官网何为零基预算?简单来说,可理解为从“零”开始编制预算,是指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,而结合当年实际需求和财力状况,对各项支出逐项审核后,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

  安徽通过向内挖潜,打破固有格局,既革新财政预算管理,提高资金效率,又强化跨部门协同,提高行政效率,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

  “向财政资金要效益,向政府治理要效能,是零基预算改革的核心价值所在。通过机制创新,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,也推动了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。”

  “护盘子、守基数”的惯性被打破;“各管一块、办事要钱”的思维正转变;“直补、无偿”的方式在减少……在安徽,一场财政领域的零基预算改革,正在向无效财政资金“开刀”,从“零”开始管好政府钱袋子。

  何为零基预算?简单来说,可理解为从“零”开始编制预算,是指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,而结合当年实际需求和财力状况,对各项支出逐项审核后,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。

  传统预算编制方式主要采取基数预算,即以部门单位上年度预算规模为基数,然后适度增长。相较之下,零基预算能够有效压减非重点、非刚性支出,清退政策到期的项目资金,整合低效重复的分散资金,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

  2022年起,安徽省通过清单式管理、以绩效“尺”量财政“效”、财政金融协同和跨部门专班等方式,破基数、保重点、强统筹、提绩效,驱动行政思维、支出模式、资金效能和政府协同全面升级。

  如今,这场“归零”革命已进入2.0版本。从产业科创到民生保障,从省级部门到市县基层,安徽的零基预算改革,正进一步创新打法、系统集成,倒逼财政资金从“天女散花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以“小财政”促进“大发展”,为各地改革提供具有启示性的“安徽样本”。

  实施零基预算改革,中央谋划已久。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健全现代预算制度”,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深化零基预算改革”……一系列政策部署,为零基预算改革提出了要求。

  受访人士表示,推动这一改革,既是为了消除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积弊,也与当前财政收支形势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密切相关。

  2024年,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19702.12亿元,完成年初预算的98.1%,较上年增长1.3%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12亿元,比上年增长3.6%。整体上,我国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。在这样的收支形势之下,零基预算改革是必然选择。

 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行说,当处于经济增速放缓、财政紧平衡形势时,传统“基数法”预算支出固化僵化,低效支出难削减,造成资源浪费。

  例如,在安徽省六安市,改革前市政养护项目的经费申报,主要依据上一年度实际支出作为基数,缺乏精细的成本核算。同时,绩效评估维度单一,主要关注任务是否完成,对资金实际使用效益缺乏深入考量。

  改革后,六安市基于市政设施的实际养护面积、设施数量、维护难度等,精准核算经费数额。绩效评价新增成本节约率、市民满意度调查、设施使用寿命延长率等考核指标,全面深入评估项目实施效果。

 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胡波说,零基预算改革离不开预算绩效管理的支持,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绩效评估,推动“先有预算、后定绩效”向“预算跟着绩效走”转变,不断优化预算管理。

  需要强调的是,零基预算更多体现为运用这一理念完善预算管理,并不是全部从“零”开始编制预算。

  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》,各部门预算支出为与部门预算收入相对应的支出,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。受访人士表示,项目支出是财政资金分配的关键环节,当前多地的零基预算改革,主要聚焦于项目支出领域。

  “零基预算更适用于各年度间非连续性的支出项目,可以先从重点领域项目、临时性项目等开始改革。”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财税室主任李清彬说,零基预算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不能一蹴而就,各地可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积累经验。

  能够优化支出结构,有利于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,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。

  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,反映政府活动范围和方向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。持续优化支出结构,更加注重惠民生、促消费、增后劲,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这对政府收支结构调整提出新要求,而零基预算改革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重要方式。

  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看,零基预算改革通过重塑财政资金分配格局,让财政资金精准抵达发展紧要处。

  “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,要求各地编制预算时,朝着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发力,有利于把有限资源用在重点领域,让财政政策发挥出更大效能。”李清彬说。

  从政府部门统筹协调看,零基预算改革有利于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和信息孤岛,为治理决策提供更坚实的制度基础。

  例如,安徽省支持科技攻关类的政策,涉及科技厅、发改委、工信厅等部门。改革前,由于信息不互通,每个部门都从不同角度进行补贴,导致项目重复支持。改革后,通过设立工作专班,各部门将政策优先级清晰地摆上台面,聚焦关键核心问题,优化精简科技攻关项目。

  “看似是财政改革的一小步,实则是政府协同治理的一大步。”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曹堂哲说,通过建立预算统筹协调机制,提升政府跨域治理效能,让各部门将项目“在一起亮晒”,基于实际需求、绩效目标、支出标准和政策优先级“从零”论证,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、标准化和透明度。

  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内,工作人员在装配一架通航飞机(2025 年 7 月 3 日摄)    张铖摄/本刊

  打破基数,从“零”论证。2022年6月,以省政府名义印发执行的《安徽省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》,标志着改革在安徽全面开启。

  在财力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,安徽通过向内挖潜,打破固有格局,既革新财政预算管理,提高资金效率,又强化跨部门协同,提高行政效率,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  ——清政策破基数,打破支出固化格局。每项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,都对应着相关政策文件,打破传统预算的路径依赖,改革必须从政策摸底开始。

  安徽经梳理发现,部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支出政策,系统性、协同性不足,存在超期执行、重复补贴、方式单一、效益较低等问题。例如,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专项政策,每年省财政投入2850万元支持小城镇建设,而全省小城镇有1200多个,省级资金就像“墨水洒到了池塘里”,成效较低,而政策依旧在执行。

  “只压减低效项目,不清理相关政策,就像割了草但根还在。”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左自智说,把低效、无效、重复的政策清理掉,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。

  2023年,安徽共清理重塑省级185项支出政策,其中清退25项、压减35项。根据政策清理结果同步清理预算项目资金,2024年预算项目数量较改革前下降22%。

  ——编清单保重点,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。打破基数后,如何整合政策、项目、资金保障重点领域,这是改革的必答题。

  2022年起,安徽编制省级重点保障事项清单。依据中央及省委、省政府确定的年度大事要事,清单一年一定,按照公共服务、产业扶持、重点建设3类细化,与预算编制同步开展、衔接,随预算草案报同级政府审议。

  受访人士说,有清单后,部门在申请预算时必须考虑,是否聚焦中央最新的决策部署?是否对标全省的重点任务?这也倒逼各部门“先谋事、再排钱”“有清单、再花钱”。

  安徽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、预算处处长方山恩说,改革前,预算部门存在“各管一块”“办事就要钱”等传统思维,改革后,各职能部门将预算与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对标,提前谋划优质项目,实现从“被动分钱”向“主动谋事”转变。

  2023年,安徽编制省级共95项756亿元的重点保障事项清单;2024、2025年,清单事项动态调整至81项843亿元和64项846亿元,政策集中度进一步提高。

  ——强统筹促整合,实行跨部门专班运作。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,避免财政资金“单打独斗”,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,保障各领域政策、资金、工作“协同作战”,让资金发挥更大效益。

  以肥西县为例,过去信息化项目多部门建设,2024年部门预算申报达1.9亿元。由于缺乏统一规划,项目数据孤立散落,难以发挥集聚效应。为此,肥西县设立“智慧肥西”专项项目,单列专项资金池1亿元,集中财力化零为整,由数据资源局牵头,专家统一论证把关,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。

  安徽探索“牵头+配合”的财政统筹整合资金专班运作模式,在产业、科技、民生、政务信息化等领域,将以往分散在110个部门使用的财政资金,统筹整合为15个专项资金,组建15个统筹资金使用工作专班,化“零钱”为“整钱”。

  受访人士说,通过成立工作专班,推动政府职能协同和财政资金整合,让财政资金向着主攻方向发力,发挥更大效能。

  ——调结构转方式,让财政金融更好协同。针对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不够的情况,安徽通过市场逻辑来转方式、提质效,实现“用一分钱干十分钱的事”。

  安徽建设政府投资基金体系,发挥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斤”作用。2022年起,安徽以“拨改投”方式注资省属企业,组建500亿元规模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等产业设立16只母基金,形成“1+16+N”体系布局。

  安徽省财政厅金融处处长乔传宗说,改革后,转变无偿补助、直接补助等资金使用方式,对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事项,通过政府引导基金、贴息、担保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,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同向发力。

  截至6月底,引导基金体系认缴规模突破2000亿元,达到2304.82亿元。16只母基金共设立子基金159只,母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902个、投资金额436.94亿元,实现对全省重点产业、重点区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全覆盖。

  不仅在安徽,全国多地正在推进零基预算改革。受访专家认为,多地的改革仍面临传统行政思维掣肘、支出标准不够明晰、绩效管理有待提升等挑战,需要从观念转变、体系建设、压实责任等方面发力,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向纵深发展。

  ——理念层面,深化对零基预算改革的认识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财税体制改革,重在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地提供制度支持和财力保障,零基预算改革位列其中,无疑应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。

  “各地各部门推进改革过程中,应赋予零基预算新内涵,探索、激发零基预算新功能,打造本土化‘升级版’。”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说,推动零基理念从预算支出管理向收入端、体制端拓展运用,清理规范有关收支挂钩等具有累积效应的政策制度,实现财税体制系统优化。

  零基预算是关系全局的系统性变革。如果理念转变不到位,易导致“部门不急、财政急”“各改各的、各自为政”,改革效果将打折扣。

  张行说,应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,提升强化财政与发改、审计等部门及各预算单位的协同,形成“一盘棋”推进格局,避免改革沦为财政部门的“单打独斗”。

  ——制度层面,完善零基预算管理体系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,需要从预算总额控制、配置效率、运营效率、受托责任等方面,逐步完善零基预算管理体系。

  “完善零基预算管理体系,需要在政府预算、部门预算、财政支出政策和项目支出等层面针对性发力。”曹堂哲说,政府预算层面,突出总额控制和支出结构优化;政策层面,强调统筹整合,集中财力办大事;部门层面,强调职能和项目匹配,在项目清理和分类保障基础上,合理测算部门预算规模,提升部门预算科学管理水平;项目层面,强调项目分类保障、全生命周期管理、预算绩效管理、成本绩效分析和支出标准等。

  各地需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支出标准体系,让预算编制有据可依。以项目支出标准为例,张行说,可研究制定专用标准,健全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与经济增速、物价涨幅等因素挂钩机制。推广应用普适标准,统筹考虑部门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需求,将评价指标纳入普适标准库管理,实现一套标准满足事前绩效目标编制、事中动态监控和事后绩效评价等需求。

  ——执行层面,压实部门预算编制主体责任。各部门、各单位是本部门、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,需定期报告资金使用等情况,将零基预算理念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之中。

  在项目申报前,部门需要开展充分的可行性论证。张行说,部门应结合事业发展规划、年度工作重点,科学测算资金需求,杜绝“报大数”“凑项目”等现象。同时,建立项目入库审核机制,由部门牵头组织专家评审,财政部门重点审核其必要性、合规性和绩效目标合理性。

  在项目执行中,完善预算执行动态评估机制,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。

  例如,安徽推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价机制,涵盖事前评估、事中监控、事后评价、结果运用四个环节。其中,结果运用方面,健全了预算安排与绩效管理、审计发现问题、财会监督等挂钩机制,强化绩效评价与财会监督的协同,及时将违规问题移交财政监督局。

  在安徽省财政厅预算绩效管理处处长王旭看来,这一机制加强了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,实现“谁用钱、谁负责,花钱要有效、无效必问责”。

  “向财政资金要效益,向政府治理要效能,是零基预算改革的核心价值所在。通过机制创新,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,也推动了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。”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看来,改革的深入将带来理念革新,而理念革新必将带动作风转变,从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,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。

  这场静水流深的财政科学管理改革,通过打破支出固化格局,实现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、聚合各路资金成大事,正蹚出以“小财政”撬动“大发展”的治理效能跃升之路。■


下一篇:暂无